来源:工人日报
眼下正值“金九银十”招聘旺季,不少声称可以“内推”简历进名企的招聘信息,在应届生的朋友圈中“病毒式”扩散。事实上,这是求职中介利用招聘信息的不对称,做起付费“内推”的生意,是骗局。
“互联网、电信、金融等企业校招社招‘内推’,直达团队,一步到位”“国内‘大厂’,职位应有尽有,‘内推’简历100%跟进有回复”……时值“金九银十”招聘季,一些求职中介打出如此“诱人”的广告语,宣称提供名企实习机会、内部员工辅导和企业留用机会。
内部推荐,又被称为员工推荐,本是企业鼓励现有员工向企业推介优秀人才的招聘办法。记者调查发现,近年来,不少机构打着“内推”的旗号,实则主营付费“内推”,收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,为毕业生求职埋下陷阱。
先制造焦虑,再提出收费
今年3月,姜阳(化名)关注并转发信息至5个好友群后,某微信公众号后台工作人员樊老师联系姜阳,承诺将其简历转发给与他匹配的大企业。一周后,樊老师告诉他,因不是名校生、实习经验较少、简历不够美观,他的简历被多家企业拒收。
一个月后,樊老师再度联系姜阳,称一家咨询企业放出两个远程助理实习名额,实习3个月,有实习证明,只需给内部员工两万元“好处费”。同时,樊老师还拿出了该企业员工“陈磊”的工牌及人事档案。
记者注意到,姜阳收到的“内推”信息,在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重点学校毕业生的朋友圈中“病毒式”扩散。记者搜索了20多个声称可以“内推”的微信公众号,发现这些机构常推送内含各大企业招聘信息及中介机构邮箱的文章,宣称免费提供完善简历、职业咨询及面试技巧的服务。
“这些中介的惯用套路为先免费拉群引流,再引导付费‘收割’。”辽宁百联人才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红宾向记者透露,待学生“上钩”后,中介往往夸大求职难度、制造焦虑,并提出解决方案,“包括提供就业指导课程、开展培训和‘内推’、直推一步到位,收费从千元到数万元不等。”
记者了解到,“内推”中介的操作套路主要分两种:一种是“空手套白狼”,收集简历,兜售培训课程,广撒网式地将简历投递至企业招聘邮箱,推荐成功收服务费,不成功的话则赚取课程提成;另一种是“买通内应”,被买通的企业内部员工提供招聘信息或实习证明。
根源在于招聘信息不对称
那么,付费“内推”究竟是捷径还是陷阱?
交了2万元后,姜阳便开始“实习”。每周,他会收到以这家公司名称拼音首字母命名的邮箱发来的“实习任务”。两个多月后,因实习证明中的专业信息有误,姜阳联系该公司人事部门进行更正,得知该公司并未收到过他的简历,也没有叫陈磊的员工。试图联系樊老师时,姜阳发现,他的微信已被樊老师“拉黑”了。
付费“内推”明明是陷阱,为何能大行其道?记者采访了一些金融、互联网和咨询企业的员工,他们纷纷表示,不少企业的实习和招聘越来越倾向于“内推”渠道。对企业而言,“内推”更高效,省时省力省成本,也有人际关系作担保。这也让一些中介看到了商机、做起了买卖。
“付费实习滋生的根源,在于招聘信息不对称。”在辽宁沈阳一家大型民企担任人事经理的张军认为,当企业习惯于“内推”招人后,求职者较难获得招聘信息,因此愿意花重金去买“神秘”的“内推”机会。“不少实习招聘是业务部门自行招聘,一般不签订实习协议、不发报酬,加上弄一个盖红章的实习证明很容易,这样一来,内部操作空间很大。‘付费实习’的灰色产业链由此形成。”
“事实上,招聘工作涉及多部门、多层级人员,要想买通招聘全流程的经办人员,不太现实。出售‘内推’岗位的行为触及企业红线,一经发现,员工或将丢掉‘饭碗’。因此,中介机构所谓的‘内部有人’,多是套路。”张军说,即便存在利益输送,也是与员工个人私下“见不得光”的接触,难以确保求职者能正式留用。
付费“内推”行为涉嫌欺诈
被骗后,姜阳没有声张,一方面他觉得不光彩,担心影响接下来的求职;另一方面,他和这家咨询企业签订了一份电子版“内推合同”,约定学生对推荐渠道和实习内容保密,不可向任何人提及有偿推荐,否则罚款50万元。
“付费‘内推’行为涉嫌欺诈,这种条款仅有恐吓作用,不具备法律效力。”上海段和段(沈阳)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宇平认为,求职者被骗后不愿主动维权,加上“内推”交易系机构与企业内部员工私下进行,难以获取违规证据,使得付费“内推”乱象频频出现。
“付费‘内推’陷阱的存在,反映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尚不到位,致使大学生被真假难辨的中介机构蛊惑。”郝红宾建议,政府、学校、企业三方联动,完善就业服务,提供就业指导,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,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,提高毕业生求职素养和对不良中介的鉴别能力。同时,企业也应积极作为,主动曝光那些打着自己旗号行骗的中介机构,严肃处理收钱进行内部推荐的行为。
人社部在致2021届毕业生的公开信中提到,毕业生要擦亮眼睛、提高警惕,防范虚假招聘、乱收费、扣证件、培训贷等求职陷阱。如遇上述情况,请立即向人社部门投诉举报。
前不久,通过笔试和面试,姜阳顺利进入一家软件公司从事市场经理工作。一路走来,他发现,企业看“能力”胜过看“履历”。“脚踏实地,找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。”他说。(记者刘旭 实习生温馨)